首页 > 聚焦三农

温铁军:回农村不是只能种地,乡村振兴激活大量新业态

时间:2024-02-23 14:09:35 人气: 来源:网络 作者: 常德乡村振兴网 打印

现在很多人在城里卷得不行的局面,其实乡村未必不是一种选择。现在很多资本在寻找出路的过程当中,已经把目光看向了乡村。


现在真正的、最大的蓝海在哪儿?在乡村。从2005年新农村建设到现在,国家财政的最大项开支是农村,形成了数万亿的沉淀资产。现在对于金融家来说,无外乎是考虑用什么办法去激活它,可以从中形成收益。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它跟什么结合才能激活?一定是跟乡村振兴,跟“两山”,跟生态化结合,特别强调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但这些问题被金融部门忽视了,他们还是用过去那种继续追求金融扩张的方式,这其实就是没有跟上二十大强调的新发展方向,继续在“红海”里边,不仅游不动,还会呛水,甚至会下沉。


有关部门,长期以来学美国,把立体循环、多业态、生态化的农户经济毁掉,改成单品的、大规模的、集约化的农业经济。我说美国哪有什么农民,人家叫农场主,中国有多少农场主?我没见到任何东亚社会照搬美国模式能够成功的,我一直希望大家注意,东亚模式跟“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不一样,跟所谓的“莱茵模式”也不一样,东亚模式就是资源禀赋决定的。


可是我很少看到有关部门在讨论这类问题时,真的把资源禀赋当成是基本条件。大量投资者盲目闯进农业,以为按照现行的这套体系能够获利,他们的失败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1708669648757.png

乡村振兴要发展社会化农业(城乡融合)

社会化农业是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提供、日常的经营管理、前提的规划设计、产品价值的实现应该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优势互补, 弥补个体经营的局限性或不足, 增强、优化农业发展的条件, 拓展农业的潜力与功能, 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稳定的保障, 共担农业发展的成本与风险, 共享收益与价值。

社会化农业可概括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活动,包括其产业链的延长与附加值的扩展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发展社会化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健全的制度设计、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时需要市民下乡参与, 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时代社会化农业的发展。

社会化农业, 不仅意味着人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全面修复, 也是构建城乡融合的共享经济的新领域, 有利于形成多元社会群体互动的良性治理体系。
1708669676332.png


乡村振兴需要复兴乡土多样性文化

越把乡村搞成千篇一律,就越没有被中产阶层消费的可能。而恰恰是当前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新兴中产阶层引领绿色消费潮流。这是农业绿色转型面对的客观需求。

比如我们借鉴欧洲市民下乡发起的慢城、慢食、慢生活运动;再比如,城市小孩缺乏自然教育依托的本地农业教育,“不知稼穑之艰难”,乡村可以做田间学校。孩子可以去体验,粮食蔬菜是怎么长的,鸡鸭牲畜是怎么长的。我们吃的东西不是超市里包装的样子。只有让孩子对自然有敬畏之心,长大了才能自觉保护生态、珍惜粮食。你会发现,有过乡村经历的城市孩子,身心是比较健康的。

假如我们这一代没有复兴乡土多样性文化的努力,再怎么强调消费拉动经济,也是很难改变粗放数量型增长方式的。

我们要好好学习二十大报告,把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五大特征弄清楚。这五大特征中,之前并没有明确提到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农业本身就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不要强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成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要把过去粗放的数量型增长改为质量效益型增长,要找到有利于过剩资本和农村大量生态资源转化成产业过程中相结合的点位,才有可能调整城乡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现在文件里强调的是把产业留在县域,让农民分享产业留在县域的收益,同时要求在县域经济中率先实现城乡融合,还要求以城乡融合来引领新型城镇化。大多数投资人脑海里可能都没有这些概念,有关部门脑海里可能有,但怎么理解、怎么和工作结合,尤其是具体到业务中,还是有一定可以继续努力的空间。(来源:网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