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在城里卷得不行的局面,其实乡村未必不是一种选择。现在很多资本在寻找出路的过程当中,已经把目光看向了乡村。
现在真正的、最大的蓝海在哪儿?在乡村。从2005年新农村建设到现在,国家财政的最大项开支是农村,形成了数万亿的沉淀资产。现在对于金融家来说,无外乎是考虑用什么办法去激活它,可以从中形成收益。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它跟什么结合才能激活?一定是跟乡村振兴,跟“两山”,跟生态化结合,特别强调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但这些问题被金融部门忽视了,他们还是用过去那种继续追求金融扩张的方式,这其实就是没有跟上二十大强调的新发展方向,继续在“红海”里边,不仅游不动,还会呛水,甚至会下沉。 有关部门,长期以来学美国,把立体循环、多业态、生态化的农户经济毁掉,改成单品的、大规模的、集约化的农业经济。我说美国哪有什么农民,人家叫农场主,中国有多少农场主?我没见到任何东亚社会照搬美国模式能够成功的,我一直希望大家注意,东亚模式跟“盎格鲁-萨克逊模式”不一样,跟所谓的“莱茵模式”也不一样,东亚模式就是资源禀赋决定的。 可是我很少看到有关部门在讨论这类问题时,真的把资源禀赋当成是基本条件。大量投资者盲目闯进农业,以为按照现行的这套体系能够获利,他们的失败应该说是显而易见的,甚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我们要好好学习二十大报告,把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及其五大特征弄清楚。这五大特征中,之前并没有明确提到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农业本身就具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征,不要强行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成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要把过去粗放的数量型增长改为质量效益型增长,要找到有利于过剩资本和农村大量生态资源转化成产业过程中相结合的点位,才有可能调整城乡严重不平衡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有一个很大不同,就是现在文件里强调的是把产业留在县域,让农民分享产业留在县域的收益,同时要求在县域经济中率先实现城乡融合,还要求以城乡融合来引领新型城镇化。大多数投资人脑海里可能都没有这些概念,有关部门脑海里可能有,但怎么理解、怎么和工作结合,尤其是具体到业务中,还是有一定可以继续努力的空间。(来源:网络)